中鼎国际2013秋近现代书画佳作赏析

来源:雅昌网 时间:2014-03-25 09:30:31

      

徐悲鸿 奔马

  纸本立轴 尺寸107×66cm 约6.4平尺

  款识:哀鸣思战斗,迥立向苍苍。野承先生方家教正,二十六年大暑,悲鸿。

  题跋:悲鸿先生迥立墨马图。乙亥之春,黄胄题。

  徐悲鸿所画的奔马是其经典之作,闻名世界。

  徐先生完整地接受了中西方美术教育,学养深厚。因此他画的奔马,笔墨酣畅,以中国画大写意线条与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,奔马四蹄舒展,鬃毛耸立,向前疾奔,显得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笔,又有强烈的西方美学立体效果。全画墨色淋漓,用笔粗放,气势磅礴,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。

  徐悲鸿又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艺术家。此幅《奔马》图创作于民国“二十六年大暑”,即1937年7月底,此时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,中国人民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。徐悲鸿以笔作刀枪,把自己饱满的政治热情与艺术结合在一起,积极宣传抗日。这匹奔马的角度几乎接近全正面,属于极难把握的大透视,其雄奇、刚健、浑穆的用笔,甚至整个马匹的最终整体形态都显示出了他书法中的苍茫、高古、雄强的碑意。骏马迎面冲来,给人以空前的震撼,寄寓着他对唤醒民众奋战日寇和对胜利的渴望。

  黄胄先生于1995年为此图题跋“悲鸿先生迥立墨马图”。

   李可染 青山绿水好江南

  纸本镜心 尺寸69×47cm 约2.9平尺

  款识:青山绿水好江南。 一九八七年岁次丁卯中秋可染

  钤印:可染(朱)白发学童(白)俭以养廉(白)

  进入20世纪80年代,李可染绘画艺术步入一个全新阶段,这个时候的作品已脱出实景,更重写意,笔墨混成,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。此幅《青山绿水好江南》便完成于这个时期,堪称艺术家鼎盛时期的佳作。

  李可染先生的“密林烟树”系列作品,是其经典之作。他把中国水墨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和难度,为世人所敬仰。该作品创作于1987年9月,即他个人生前最后一次举办个人画展“李可染书画展”(中国美术馆 )之后。此时的李可染先生,回顾并总结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,重新梳理了绘画理论到艺术创作,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。

  此幅作品,体现了李可染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,领悟到中国水墨画难以言表的东方神韵,以汪洋纵肆的泼墨,画出了一批惊心动魄的水墨杰作。

    黄胄 载歌行

  纸本设色成扇 尺寸19×56cm 约 0.9 平尺

  款识:邓拓同志指正,一九六三年暑天,黄胄假日挥汗写此《载歌行》,中人物奈何不得画法,沾污古物,惶恐之至。

  背面书法:气壮能擒虎,文雅欲掣鲸,大星沉左澥,千古载歌行。 黄胄同志曾为邓拓同志绘载歌行图轴,邓拓同志题词其上,意有未足,復以此笔属,黄胄画之,今已成遺物矣。一岚同志属为记之。壬戌冬日,苗子。

  钤印:梁(朱文)黄胄(白文)壬戌(白文)苗子(朱文)芳嘉(朱文)百善斋存(白文)

  新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、著名文人和收藏家邓拓先生(1912—1966),是艺术大师黄胄的笔墨知己。他一生收藏了诸多黄胄的佳作,仅以《载歌行》为题的作品,就有两幅。

  一九五九年黄胄创作的《载歌行》,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。画中的人物热情洋溢,反映了黄胄理想主义的性格特点和审美特质。《载歌行》中背景几乎全部留白。人物前后错落,身姿婉转,毛驴步履轻快,亦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,以浓墨勾勒轮廓,色彩大胆运用民间艺术中的红与绿强烈的色彩对比,显示出黄胄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广泛汲取。画家本人将此作赠与邓拓先生。邓拓先生的题跋为“马儿驰,驴儿驰,生活尔今胜旧时,巴扎君莫迟;老相随,幼相随,最是春风吹舞衣。踏歌如梦飞。黄胄同志新作赶集图巨幅余极喜之因题。忆多娇一阕于其上。邓拓”

  时隔四年之后的一九六三年,意犹未尽的邓拓恰巧得到了一把金笺地古扇,于是再以《载歌行》为题,请黄胄在扇面上又创作了此幅佳作。前后两幅《载歌行》,虽然表现的主题均为新疆题材,但从构图及人物表现上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幅作品。

  此次中鼎上拍的扇面《载歌行》,画家以鲜艳的色彩对比,描绘了七位身姿轻盈的维吾尔妇女,反映出洋溢着热情喜悦的气氛,实为小品中的精品。

  邓拓先生去世后,其夫人丁一岚于1982年持此扇请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在扇背题写了书法。

   关山月 万马战犹酣

  毛泽东十六字令诗意图

  设色立轴 尺寸143×65 cm 约 8.5 纸本

  款识:山倒海翻江卷巨澜,奔腾急万马战犹酣。 一九六四年盛署于北京,客次试画,毛主席十六字令,其二题奉邓拓同志教我,关山月

  钤印: 嶺南人(朱文)关山月印(白文)六十年代(朱文)

  此为关山月先生一九六四年据毛主席“十六字令”的诗意而创作的作品,为邓拓先生的旧藏。

  毛泽东一生爱山,长征中亲历名山、大山、高山、险山无数。而毛泽东写作的《十六字令三首》,是在“马背上哼成的”,最早发表在《诗刊》1957年1月号。原诗为:“山,快马加鞭未下鞍。惊回首,离天三尺三;山,倒海翻江卷巨澜。奔腾急,万马战犹酣;山,刺破青天锷未残。天欲堕,赖以拄其间。”

  关山月先生创作的此幅作品是据第二首,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,饱蘸浓墨写意了万山崇岭之壮阔与险峻,衬托出山下犹如洪流奔腾而出的数百战马,形象地再现了毛泽东十六字令的诗意。山之伟岸与万马奔腾相映成趣,动静结合,对比强烈,是此幅作品的显美特色,尤其是如箭出弦的数百匹奔马,气势撼人,实在罕见。

关注中鼎微信即时了解更多信息